分布式供能提升能源利用率
乐岁终身饱,凶年免于死亡。
这一切,集中体现在孟子开始挺立的一种表达士人精神独立性的师道理念。毫无问题,孔子在这里定义的师,具有一系列全新的意义。
西周时期的师儒等司徒之官,恰恰也是官与师的身份合为一体,其职责主要是行使教育的职责。由此可见,早期儒家是以师来承担自己的政治责任和文化使命,在孟子挺立的师道理念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。从西周上溯到整个三代时期,是君师一体的政教体系。这一些君子往往就是现实社会中传播文化知识、道德精神的师。[5]应该说,孔子开始了师在人类社会中具有的知识传授、人格教育、文化传承方面的身份和意义。
《诗》曰:无言不雠,无德不报。不是师法,而好自用,譬之是犹以盲辨色,以聋辨声也,舍乱妄无为也。程颐在注解《易》中,把《彖传》、《象传》、《文言传》、《序卦传》参入 《易经》六十四卦的各卦中,分经合传,与它们所解释的卦和爻加以对照,合为一体,这体现了义理学派经传合一的特点。
体用一源,显微无间,就易学而言,是指理与象的关系,理是体,象是用,象在体中,所以叫 一源。义理派深受《易传》以哲理注《易》的影响,而起于魏王弼。所谓易学之义理派,虽起于三国魏名士王弼,然《易传》以哲理注《易》,以及汉代古文费氏《易》对义理派产生了一定的影响。要之,三家于象数扫除略尽,非特如所云互体也。
有鉴于此,他下工夫作 《易传》,企图明易道于孔子千年之后。二、对汉易象数学的批评 程颐站在易学义理学派的立场上,对汉易象数学提出批评。
陈振孙则加以补充,指出不仅这三家易说不论 互体,而且三家对象数之学扫除略尽。《易》因象以明理,由象而知数。程颐以天理解之,进一步发扬了这个传统,视《周易》为穷理尽性之作,认为天地万物之道包含在其中。《周易程氏传》成书于宋哲宗元符二年 (公元1099年),为程颐编管于涪州时所著,在此以前已陆续撰著。
朱熹并提出易学发展的四阶段说,即伏羲 、文王、孔子、程颐四种不同的易说,肯定了程颐易学在易学史上的地位。由此,朱熹分析了以程氏易学为代表的义理学派的失误就在于以推说义解 《易》,而不是以本义推说义理。!《朱熹别集》卷六,《杨伯起》,《朱熹集》,成都:四川教育出社 1996年 10 月版,第 5496页"今有《伊川传》,且只看此尤妙。陈直斋曰:王麮叔问南轩曰:伊川令学者先看王辅嗣、胡翼之、王介甫三家易,何也?南轩曰:‘三家不论互体故耳。
王弼以义理解《易》排斥象数占算、阴阳灾变的成分,将《周易》视为一部明理之书。《四库提要易类》对宋代易学有所评论: 汉儒言象数,去古未远也,一变而为京、焦,入于礻幾祥。
程氏易学重理而轻视数,他虽与邵雍同里巷居多年,世间事无所不论,然未尝言及数。数指阴阳数和爻数,即奇数为阳,偶数为阴。
朱熹的批评与程颐轻视卜筮,把孔子赞《易》以前的《易经》称之为《易》道未明的思想相符合。所谓易学之象数派,起源于汉代。至孔子晚好是书,韦纶既绝,八索以祛,乃作《彖》、《象》十翼之篇,专用义理发挥《经》言!《朱熹集》卷八十五,《易五赞 述旨》,第4380 页"。王弼尽黜象数,说以老庄,一变而为胡瑗、程子,始阐明儒理。尽管程颐不同意《易》之义本起于数的象数学观点,认为有理而后有象,有象而后有数,象数均产生于理之后,但他并不完全排斥象数,只是把象数纳入义理的包含之中。《朱子语类》 卷六十六,第1626页)朱熹的思路是,既把解 《易》之本义与推说其义理分为两节工夫,不以后者取代、废弃前者,又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,在《易》之本义的基础上去推说、阐发义理,从而把两节工夫统一起来。
(参见杨东:《王弼易学与程颐易学的比较研究》,四川省社科院硕士学位毕业论文,2002年 )5月)体用一源,显微无间的命题不仅对宋代易学影响甚大,而且对宋代理学和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。但后世朱震、朱熹等过分强调周敦颐对程易的影响,而忽视双方易说的差异。
(《二程集》第 1028页,《程氏经说》卷一,《易说?系辞》)所谓天地之道,即天理。到孔子以义理阐发 《易经》,其十翼之篇便是开以义理为教的阶段。
虽然王弼从体用的角度诠释了 《周易》,但并不十分成功,他以有无关系言体用,无为有形物之本,尚没有达到体用相即、即体即用的高度。对程颐要求学者只看三家文字,张麬有所评论。
体用一源的前提是体用二分,以理为本。过分抬高周敦颐在易学史和理学史上的地位,恐与历史实际不尽符合。质言之,程颐以新儒学的义理解《易》,这是他易学的突出特点,这个特点体现在他易学思想的各个方面。此两派六宗,已互相攻驳。
然而前儒失意以传言,后学诵言而忘味。程颐易学在中国易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,其易学与其理学相结合,又在理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。
程颐对王弼以老庄解《易》倾向的批评,同时表明他与流于道教,以图解《易》的周敦颐的治《易》路数不同。他说:去古虽远,遗经尚存。
二程认为,不能把《易》仅看作是一部书,它虽然是一部书,但它又体现了道,所以应以义理求之,以识义理为目的,才能治《易》。又如程颐解《乾》卦初九潜龙勿用,就直接讲理无形也,故假象以显义(同上注),阐述理无形的道理。
就其各自主张的义理有别而言,双方的易学又具有差异性,各自代表了易学中不同的义理学派。(《二程集》第 615页,《程氏文集》卷九,《答张闳中书》)管辂是三国魏人,其解释卦爻,主取象说。如王辅嗣、韩康伯,只以庄、老解之,是何道理?某于《易传》,杀曾下工夫。这即是《周易程氏传》的体例形式。
二程兄弟均未直接提过从师于周敦颐,并且在要求学者所读的易说文字中,也不包括周敦颐的易说。得其义,则象数在其中矣。
并对象数学舍本逐末、流入术家表示反对。程颐说:圣人作《易》,以准则天地之道。
先通得 《易》本指后,道理尽无穷,推说不妨。他说:王弼注《易》,元不见道,但却以老、庄之意解说而已。
「小礼物走一走?雪碧可乐来一罐!」
还没有人赞赏,支持一下吧
哇~真是太棒了